文|新浪财经徐苑蕾
(资料图)
海底捞又上热搜了,这次是因为“8块钱2片生菜”。在消费者眼中,价高量少似乎已经成为了海底捞的原罪,不少消费者也因此正在抛弃海底捞。
从海底捞的角度来看,确实也是有苦难言。由于疫情影响以及前些年的激进扩张,近年来,海底捞的经营效益每况愈下,2021年甚至录得超40亿元的净亏损。随着扩张进程的放缓,目前来看,海底捞正慢慢恢复疫情前的元气。
“价高量少”频遭吐槽
近日有消费者在河北一家海底捞餐厅就餐,用完餐后准备打包时,发现8元半份的生菜结果只有两片菜叶。门店工作人员回应,菜是有固定份量的,半份菜品就是120克,这次可能是菜没有撕开所以只有两片,之后会向公司反映问题。
16日早间,“海底捞回应8块钱生菜仅2片”词条登上热搜,并引发网友们的热议。有网友评论认为,该消费者的投诉并不合理:“这种店一般都标准称重,重量应该没什么问题,称斤足量就行”,也有网友称该消费者点的生菜价格本来就比一般生菜要贵一点:“球生菜一个就要10块钱,剥开来也没几片大片,价格差不多了。”
但与此同时,也有网友认为,海底捞溢价确实太高。一位网友发文称:“半份菜,没有几片菜叶子,平均薄薄的一小片牛肉就将近4块钱,不是吃不起,而是觉得不值当。”
近3年来,消费者对于海底捞菜品涨价、菜量变少的吐槽时有出现。尤其是2020年4月恢复堂食后,海底捞针对部分菜品悄然涨价,引起了消费者的一阵“讨伐”。
当时,海底捞解释称,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,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%,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。
但没过多久,海底捞就打自己脸,站出来道歉了。海底捞发布致歉声明称,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,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,并承诺将价格调回到涨价前的水平。
这一波刚平,新一波又起。2021年3月,海底捞在部分门店下架自助台上的牛肉粒,搭配配料改为植物蛋白新品“味伴侣”,而原先免费供应的五香牛肉末列入菜单,以0.8元/份(每份约50克)的价格供应,此举被消费者解读为海底捞在变相压缩成本。
事实上,西北筱面村、巴奴火锅等餐饮品牌都曾有过与海底捞相似的操作。今年年初,“5片土豆18元”的热议将巴奴火锅推上了风口浪尖,网友们纷纷为自己被“天价土豆”割韭菜感到愤愤不平。
业绩扭亏放缓扩张见效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海底捞一直是火锅行业乃至整个餐饮行业的标杆。2018年作为火锅第一股赴港上市时,海底捞风头一时无两,总市值也一度超过4500亿港元。
然而,新冠疫情的到来给予国内餐饮业沉重一击,叠加国内餐饮市场上不断涌现新的品牌,分流消费者注意力,使得海底捞的经营效益每况愈下。
财报资料显示,2020年,海底捞净利润断崖式下滑至3.1亿元。次年,海底捞增收不增利,业绩陷入亏损,2021年海底捞营收为411.12亿元,同比增长43.7%,净亏损却达到41.61亿元。
40多亿的亏损,几乎相当于海底捞上市以来的盈利总额。2021年,海底捞的亏损主要源于疫情下海底捞经营成本的走高,原材料及易耗品和员工这两项成本营收占比将近8成。此外,大规模的关店动作之下,海底捞进行了约37亿元的损失计提。
2021年11月,海底捞承认错判疫情,扩张太快。在近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,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也坦承,在疫情几年的决策上他屡次踩偏,坚持得不够好。
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1年,海底捞分别新开门店308家、544家、421家,特别是在疫情发生的第一年,海底捞新开业门店创新高。但与之相对的是,海底捞翻台率的下跌,从2019年的4.8次/天大幅下滑至2020年的3.5次/天,2021年进一步跌至3.0次/天。
为了改善经营状况、提高盈利能力,海底捞2年前推出“啄木鸟计划”,决定逐步关停约300家经营未及预期的门店,放缓扩张进程。张勇在股东大会上预计,今年10月,海底捞的管理可以恢复到疫情前。
从数据上可以进一步看出海底捞的谨慎。2022年,海底捞仅新开了门店24家,创下最近五年的历史新低。
随着疫情封控的结束,“啄木鸟计划”的效果逐步显现。2022年,海底捞业绩得到修复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2年,海底捞营收为347.41亿元,虽然同比下跌了约15%,但是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,为13.73亿元。
关键词: